過分強調SCI評估體制 國產儀器研發被壓制
過分強調SCI評估體制 國產儀器研發被壓制
目前的SCI評估體制,讓中國科技界非常被動:思路被人家**,儀器要買人家的,成果要發表在人家的刊物上,大的獎項如諾貝爾獎還是人家說了算。
前不久新華社報道,中國科學院將實施“**2020”人才戰略,力爭建設一支規模適度、結構合理、動態優化、充滿活力的**科技**創業隊伍。在這個背景下,社會呼吁了多年的SCI問題可能被淡化。此前,我們過分依賴SCI評估體制,導致出現了許多弊病。
**,研究人員的思路被禁錮。一些從國外回來的科研人員,在國外得到的訓練就是發表SCI,其思路多為西方導師的,或追蹤國際好的SCI刊物,重復設計實驗,或干脆將國外做過的實驗擴大規模繼續做,基本沒有原始的**。發表SCI,必須有科研經費支持,而申請經費,就得要通過專家關,在專家的標準中,SCI先入為主。如果研究人員有很好的思路,但在SCI上沒突破,或其思路與已發表的SCI觀點不一樣,就難以獲批。這樣,就容不得有太多**。
**,科研人員的精力被浪費,將*好的**年華交給了SCI文章。一個人*好的創造力應當是在30歲到40歲間,這時人的精力*旺盛,想法*多,也想做一番事業。然而,目前科研機構的體制,科研人員能不能發出工資來,或發多少,其評價標準就是SCI指標。科研人員為保證基本的人格尊嚴和生活需求,不惜淪落為SCI的“奴隸”。現在的科研跟經費跑,經費跟SCI跑,哪里允許按照自己的研究興趣發展?
第三,全民學英語,浪費了巨大的教育資源。目前,學英語占了研究生一半以上的時間,研究人員的成果還要求用SCI發表,而SCI刊物多為英文刊物。文章發表了,國內人再看,反而要給人家交版權費,要組織人再翻譯回來,這就限制了中華民族整體科研思想的傳播。其實,中國人發表了SCI,人家反而不太相信,而拒絕引用,這對中國科技資源造成了巨大浪費。
第四,科學家研究的儀器設備被國外壟斷,國產儀器研發被壓制。要寫SCI,科學家必須有數據,而數據需要科研儀器,科研儀器就目前的質量水平看,肯定是西方發達國家的好,所以中國學者要發表SCI。就得買人家的儀器,這樣,就永遠打壓了國產儀器研發。“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儀器發明與改良都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中國科學家為了發表SCI,一是不愿搞這樣的**,二是不愿買國產儀器。許多國家開放實驗室,動輒擁有幾千萬元的儀器,但國產的幾乎沒有。
第五,國內刊物被打壓,被迫以發表低水平文章為主。由于許多單位規定發表國內學報文章不算數,于是好的文章都“出了國”,那些出國被拒絕的文章,才回來光顧國內刊物。國內刊物發表文章,是滿足國內畢業碩士研究生、博士生的論文需要,這樣的文章多為模仿SCI刊物所寫,從實驗設計,到實驗過程,到數據整理,觀點多不新鮮,為低水平重復。這樣辦刊物,國內刊物很難走向國際。
第六,科學家不愿作為新發明的“評判員”,不愿做與SCI無關的科技公益事業。辦學術刊物,開學術會議,出版學術專著,申請科技成果,人才培養,發明技術**等,這些與國家科技**密切相關的科研活動,因不算績效,沒人愿去做。許多學者寧愿去審理國外的SCI刊物,也不愿為國內刊物審稿。這樣,國家的整體科研與學術水平就停留在低水平上重復,自娛自樂。科學家本身的水平交給國外的刊物去評判,這是中國科學家的悲哀,也是中國科技界的悲哀。
目前的SCI評估體制,讓中國科技界非常被動:思路被人家**,儀器要買人家的,成果要發表在人家的刊物上,大的獎項如諾貝爾獎還是人家說了算。在這樣的前提下,中國科學家永遠是打工的角色,許多人浪費了青春乃至終身,一無所獲,退休前就守著那些可憐的SCI,自己都不愿再多看一眼。
要擺脫這種被動地位,必須保障科研人員的穩定收入,不要讓他們“為五斗米而折腰”,淪為SCI的奴隸,淪為科技官僚的奴隸。中國科學院,還有國內重點高校,應當嚴把入門關,通過政策渠道穩定科研隊伍,在理論上提出自己的核心觀點,敢于挑戰權威;在應用上瞄準國際重大需求,以任務帶學科,*終實現科研**與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