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地震為中國核**敲響警鐘
日本大地震為中國核**敲響警鐘
3月11日日本發生的里氏9.0級地震,讓全世界為之震驚。然而日本人還沒來得及悲傷,就面臨著更嚴峻的挑戰——核輻射!地震至今,福島**核電站的一、二、三和**機組已經陸續都發生了氫氣爆炸。
據日本新聞網報道,福島**核電站泄漏的核物質已經飄至東京,東京地區的放射線量已經超過了往常的20倍,而且繼續處于上升的趨勢。日本或將面臨著全球繼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后,*大的核電**危機。
福島危機
據日本政府的*新消息,當地時間15日晨6時10分左右,福島**核電站2號反應堆附近傳來爆炸聲。福島**核電站2號反應堆容器出現部分破損,這表明可能導致更為嚴重的核泄漏。
日本福島核電站是全球*大的核電站,容量為909.6萬千瓦。“現在福島**核電站已被監測出‘堆芯熔化’的現象,部分機組反應堆放射物質更是嚴重超標。”中國能源網**信息官韓曉平認為,這在核電事故中屬于“非常緊急”的事態。
據相關機構評估,福島核電站被認為是繼1979年美國三里島核泄露事故和1986年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后,全球第三大核**事故。
當地時間3月14日,衛星圖顯示日本福島**核電站爆炸現場冒起濃煙。15日,日本福島**核電站2號和4號機組相繼發生爆炸。15日上午8點31分,測得福島**核電站正門前的輻射量為每小時8217微西弗。據報道,該數值相當于普通人年可被輻射量上限的約8倍。
盡管目前情況并不樂觀,但是專家表示,此次的核危機并不會造成像1986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危機那樣的嚴重后果――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和福島核電站的設計不同,且前者并沒有一個密封室。國際原子能機構定義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危機的威脅級別為*高的七級,而福島核電站僅為4級,定性為一起“對當地造成影響的事故”――這比1979年三里島的事故5級定性還要低。不過隨著福島核電站情況的不斷復雜,有媒體認為對于此次事故的評級將會調高。
全球核**隱患
福島核電站的**危機引發了世界各國對于核電的重新思考。在美國很可能進行一次有關核電站抗震能力的檢查,尤其是在例如加州等地震活躍地帶。據核能源協會稱,美國有6個反應堆采用了和福島核電站一樣的設計,且其104個核電站中大部分都是在上世紀70到80年代間建造的。除了對現有核電站的檢查之外,國會議員也號召在地震活躍地區暫停新的核電站的建設計劃。
在福島核電站爆炸后,歐洲爆發了示威游行,在公眾的壓力下,德國官員宣布了將暫停延長現有核電站的建設,以檢查其**標準。瑞士政府也暫停了三個新核電站的建設提案,從日本的事件中吸取經驗,重新考慮**等級問題。同樣的,印度也稱他們將會檢查所有的核反應堆。
同樣,日本大地震引發的核電站爆炸,也引起發了社會對中國核電發展的擔憂。對此,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表示,日本大地震后,中國核電站建設的**評估工作肯定會加強,核**的監控也會加強。解振華透露,目前“十二五”能源規劃正在編制中,在編制過程中可能會考慮日本大地震引發核電站風險這個因素。
中國是否因噎廢食?
中國核電呈現出了快速發展的態勢。與火電相比,核電是非常清潔的。未來10年,中國將要修建的核電站規模達到其他國家總和的三倍。美國媒體分析稱,這無疑會大大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但同時也令人擔憂其**。
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核電規模繼續擴大,核電裝機容量突破1000萬千瓦,達1082萬千瓦,在建規模達26臺2914萬千瓦。按照十二五規劃的部署,到2015年,我國核電的發展規模可達到3900萬千瓦。目前,中國國已完成核電廠址初步可行性研究,準備新上的核電項目總規模高達2.26億千瓦。
在籌建的核電站項目中,湖南桃花江核電廠投資600億元,由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華潤電力控股有限公司、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和湘投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共同投資建設。但目前,還停留在進場公路剛剛通車的階段。日本福島爆炸案發生后,一位湖南核電專家表示,正在密切關注事件進展,給湖南核電站的建設提供經驗教訓。按照此前的規劃,如果年內能開工,湖南桃花江核電站有望在2015年完成,但現在也可能基于**因素會推遲開工。“我們都已經等了20年,為了**運營不怕再多等一陣。”
2008的數據顯示,核電占我國發電量的比例僅為2%。在我國能源緊缺的情況下,大力發展核電成為國家十二五能源發展規劃的重要議題。但也有不少的聲音認為應該適度放緩腳步,以確保運營**。中國電力科學院副總工程師蔡國雄表示,如果過快發展核電,一旦出問題再發展就會非常困難。他建議,核電站**審查機制有必要重新審視。除了機組技術、人口密度、資源等因素外,從日本此次爆炸來看,沿海核電站的選址還應該充分考慮到海嘯的可能性。
第三代核電技術
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總經理陸啟洲認為,中國在建核電站采用“非能動”**系統的第三代核電技術,比日本福島核電站的二代技術更**,不存在啟用備用電源帶動冷卻水循環散熱的問題。核反應堆工程與**研究專家、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曹學武也表示,中國核電站的堆型不是福島采用的沸水堆,放射性污染小很多。
日本福島核電站采用的是二代核電技術,*大問題就在于遇緊急情況停堆后,須啟用備用電源帶動冷卻水循環散熱。中國正在沿海建設并將向內陸推廣的第三代AP1000核電技術則不存在這個問題,因其采用“非能動”**系統,就是在反應堆上方頂著多個千噸級水箱所有,一旦遭遇緊急情況,不需要交流電源和應急發電機,僅利用地球引力、物質重力等自然現象就可驅動核電廠的**系統,巧妙地冷卻反應堆堆芯,帶走堆芯余熱,并對**殼外部實施噴淋,從而恢復核電站的**狀態。
有名核電專家濮繼龍在分析我國核電**后認為,日本處于環太平洋火山帶上,是一個地震高發國家。福島核電站就位于地震帶上。而我國核電站已充分考慮了地質結構的穩定性要求,同時考慮了海嘯的影響。另外,福島核電站沒有**殼。雖然在2001年前后,通過改造增加了一個內層**殼,但其容量與我國核電的**殼相比要小得多,承受放射性物質釋放的能力要小得多。
延伸閱讀:
福島核電**危機帶來的啟示
老化——福島核電站于1971年3月26日投入商業運行,運行時間將近40年。當時堆的設計壽命為30-40年,不像現在的工業技術水平,無論是設備的可靠性還是材料的耐用性都是大幅提升,其實應該算是到期了。
抗震——日本早期核電站設計抗震標準為里氏6.5級。在2006年日本修改了核電站抗震標準,將這一標準提高到抗震能力*大為里氏7.0級。但目前日本國內55座核電站中,只有靜岡縣的濱岡核電站達到了*新抗震標準。據東京電力公司文件顯示,對**和**核電站的地震測試假設,*高只有7.9級,換言之該核電站的**設計水平,遠未達到抵御9級地震的標準。
電源——福島核電站采用的**系統是能動的。在這次發生地震后,核電站自動停堆。但是反應堆還是會有余熱,需要繼續散熱。此時的能動**系統應急時需要用泵和閥。而災難發生后,這些設備電源提供是個大問題。靠電網送來的電力啟動泵、閥也是不可靠的,在地震中,電網往往是嚴重受損。靠廠內的電源,比如應急柴油機發電機,但這次我們也看到了,由于海嘯,柴油機也不工作了。這說明,能動核電站,關鍵時候需要電,但災難中電源的可靠性恰恰是比較低的。沒有冷卻水的注入,堆芯就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