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儀器儀表企業需人才與科研投入
電子儀器儀表企業需人才與科研投入
導讀:近日,2012中國浙江·寧波人才科技周在寧波舉行。有媒體采訪了中國工程院張鐘華院士。張院士就長三角這一帶電子儀器儀表的產業發展的相關問題做了解答。
9月21日至25日,2012中國浙江·寧波人才科技周在寧波舉行。本屆人才科技周規模宏大,匯集了人才引進、項目洽談、理論研討、產品展示等各類活動,呈現出兼容并蓄的特色。在人才科技周簽約儀式現場,記者專訪了出席人才科技周綜合簽約和院士工作站授予儀式的中國工程院張鐘華院士。
中國網:張院士,長三角這一帶電子儀器儀表的產業比較發達。但目前來說,長三角每個城市發展主要依靠的是鄉鎮企業,所以長三角的市級聯動方面您覺得有哪些需要提高的?
張鐘華院士:現在我國的儀器儀表生產中中低端的量很大,但是都是賺辛苦錢,雖然出口量很大,但**的儀器儀表市場基本上都被國外的產品所占領,我國**儀器儀表大概99%都是進口。國家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從今年開始搞了兩個重大科技儀器專項。
一個專項是在自然基金委的重大科學儀器研制專項,另一個是在科技部的重大科技開發專項。這兩個專項一個是發展創造,一個是產品化,國家對此投入了很多的資金,大概五年期投到百億數目,希望支持一些**產業能夠有所突破,逐步的改變**產品依賴國外的狀態,這種項目的開展對我國**儀器儀表產業來說很有希望。我也在這些項目中也掛了一些職。所以這次來也是因為和一家慈溪的民營企業有合作。這家企業正在搞一種**儀器,他們給我申請了一個院士工作站,我給他們介紹了美國一位密歇根大學的一個很年輕的只有33歲的副教授一起過來進行產業開發。他們很感激,一下子就把年輕的副教授聘為副總裁了,兩方面的合作很切合。我就想逐步地推動我們國家的**的儀器表有一些發展。盡管江南一帶儀器儀表的產量非常大,但還基本都是中低端產品,雖然目前也符合我們國家的發展,但是儀器表是非常難更新換代的,需要很長時間的技術和人才積累等等。所以還是需要一步一步地做工作。目前國家有發展**儀器表的需求,一年投入了兩個重大專項,說明國家的財力足夠了,但是怎么開展工作,還需要從海外引進人才,需要人才具體負責工作。我國儀器儀表產業是有一定的基礎的,跟國外的技術結合應該能夠壯大我國的產業。
分享
中國網:在傳統印象里面長三角的民營企業往往就是規模比較小,更注重馬上盈利的項目,而且常常會陷入惡性競爭的情況。
張鐘華院士:確實有這個問題。
中國網:您覺得把儀器儀表**化放在民營企業,需要民營企業做哪些改造?
張鐘華院士:您判斷的問題非常準備,我接觸了很多家企業,就像您說的一樣,大部分企業都想很快取得效益。而愿意花比較長的時間去鉆研**產品開發的企業比較少。慈溪這家企業是屬于少數的,他們竟然為了這個**品牌投了一個億,但是短期效益還很少,這么愿意為技術投入的企業是技術開發很好的條件。這說明我國的民營企業不都是一樣的,也有不一樣的情況,如果將來能夠做好的話,這家企業的效益就上去了,別的企業慢慢會被淘汰,誰更新換代抓的早,誰就做的更好,我舉一個例子給你聽,美國有一個叫安捷倫的企業,做的儀器表產品占了國際市場份額42%多,這家企業在80年代在電子方面搞了一個非常厲害的S88儀器系統,當時紅遍了全球。但安捷倫的總裁告訴我,在*紅的時候安捷倫已經轉向了,轉向生物儀器和醫學儀器,投入了二十幾年后開花結果了。我國三聚氰氨事件出來以后,國內沒有儀器可以檢測,全部只能購入安捷倫的儀器了,安捷倫企業為此大賺。有軟件和沒有軟件的企業是很不一樣的。企業如果想要興旺發達,不能坐享其成,要抓住科技研發,更要永遠走在世界的前面,能夠及時轉向。目前還不敢說慈溪的企業能否做到這樣,要看愿不愿意在科技**領域這方面做持續的投入。
盡管企業主向我保證愿意持續投入,但是如果缺少人才這一項目的前途還是很難。普通企業去接觸**產品是不太容易的,需要有人才引進,有資金引進等各方面的配合,作為工程院的院士,我接觸的面比較廣,認識的人才比較多,可以幫助這個企業一下。國家既然叫我參與了這個項目的策劃、執行等等,我就有責任推動這個項目在各地開花,不能光在北京辦公室里埋頭研究。
中國網:有沒有可能出現這種情況,就是企業引進了人才之后,首先在技術上成為當地的龍頭,但在國內的很多企業,往往會出現坐享其成的情況。這樣子的話……
張鐘華院士:前進的動力就小了。
中國網:一個是前進的動力小了,還可能會導致人才引進**化的情況會阻礙,所以您覺得如何避免這種情況?
張鐘華院士:您看到的非常深入,已經看到未來的問題了,很難預測到未來會怎么樣,但是我們也有一個成功的例子,是在寧夏,也是一個企業給我設立了院士工作站。在當地沒有油,想搞煤化工,就是要把煤變成液體的燃料,中間有一個關鍵的部件閥門,要從德國進口,一千萬一個,不到幾個月就壞了,這個問題全世界都沒解決。后來加拿大有一位老華人開發了一種技術,我們引進了他的技術,把這個難題就解決了。德國閥門用兩三個月,新技術閥門可以用六七個月。這個問題就得到解決,企業效益也上去,寧夏自治區把我找去,說要給我授獎,其實各種各樣的技術產品都能找到,總會有一些優良的企業出來。像美國安捷倫一家就占有這么多市場份額的企業,在世界上也只有很少的幾家。
分享
中國網:有沒有考慮過再挑選幾家。包括政府扶持一些企業,也幫他們引進**人才,產生一種**的競爭。
張鐘華院士:您說的太好了。這次浙江人才科技周上浙江方面很積極,慈溪、余姚一帶都請我去考察,我也想去看看。我也認為,看看還有沒有企業愿意持續投資。我也可以給企業引進項目,包括我自己還有發明創造,有一個項目是國際上從來沒有解決過的問題,這個項目國家注資2700萬要進行產業化。而誰來負責產業化,我正在觀察,看哪一家企業有可能性,國外已經有兩家企業來找我談合作,科技部指示我要做中國的儀器表,不能跟國外合作的,讓我在國內看看有沒有碰上比較合適的企業。而從其他經過我引進的項目來看,目前來說有兩家企業讓我覺得還比較滿意,一個寧夏的那家企業,現在是有點成功了,現在年產值已經到了六個億,另一家現在還沒到上億,就是慈溪的這家,但是他們也有心做這以項目,我準備觀察一下,未來會怎么樣不好說。可能會積極進取,也可能會坐吃山空。現在不是制造業老板跑路很多嗎?所以要改變發展模式只是一句話,但是做起來非常難,就是這個問題。
中國網:現在的民營企業壯大基本上還是一種簡單吞并的辦法,但是就是說基本上還處于一加一等于二或者是小于二,**科技的產業化如何讓一加一大于二。
張鐘華院士:深圳和廣州一帶的企業多,我也經常去,那一帶基本上自主**技術能力很差,完全依賴于進口,依賴國外的原料,計算,人才,自主能力很差。而浙江各種各樣的基礎都有,主要是靠自己的力量在往上發展,并不主要依賴國家的投資。我覺得中國就得靠自己的力量,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彌補不足。江蘇、蘇州發展得也很好,我覺得**儀器儀表可以放在長三角一帶發展,希望能國家的儀器儀表產業的振興做出成果,做出我們自己的項目,目前我們已經有外國沒有的產品,這已經很厲害了,而將來的產品化,也有很長的路要走。如果找到一家不合適的企業落戶,將來也會很麻煩。
中國網:您剛剛去參觀了場館,在參觀的時候,您覺得這次的人才科技周在安排或者是展示方面有哪些還值得提高的?
張鐘華院士:這種博覽我還頭一次看見,只是人坐在這兒,后面掛了一個展示牌,在北京這種展覽都是有實物展出的。這是本屆展覽的一個特點,也是一個弱項,說明這一帶的產業還很不成熟,只是剛剛有點思路,對投資來說是有些風險的。要吸引這種帶有風險的投資就要把企業的亮點說的清楚,但是我覺得很多企業還是沒有把亮點說清楚,這樣的效果會大打折扣。至于這些產品要表述哪些內容,我認為要描述開發的期間產品性質如何,不講清性質,說明特色,沒有亮點,光是模式,就成了比較普遍的產業。在這個場管理的很多人可能本身還沒有到達比較高的層次,也還沒有真正到很亮點的東西,真正有亮點的東西那也不會到集體展覽中展出。北京有一個美國科學院院士,他是一個中國人,加入了國家千人計劃,現在在北大生命科學院。他說美國的自然基金會有一筆錢,專門資助自薦學者的,自己展示自己的突破,可以要求基金會資助他,這聽起來很狂妄,但只要評審過后就能得到資助。*近有一位年輕人做了一個**項目,結果博士論文還沒寫完,就被評為美國科學院院士了。這個消息我沒去核實,但是還是挺了不起的。我們也在討論中國要不要設立這樣的機制,在美華人有了很明顯的技術突破的話很容易獲得豐厚的獎勵,這樣海外的華人科技工作者當然不會回國,他們的想法在美國產生的,在美國做的實驗驗證,在美國產生的成績和地位。在美國受到追捧的人不會來到回國參加招聘似的引進活動,參加這些引進活動的海外人士估計是在國外沒有充分發揮出才智的人,希望他們到中國來后能發揮聰明才智。但是企業得把產品亮點說清楚,沒有亮點人才是不會主動加入的。人才科技周這個形式很好,讓大家有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但成功率還值得質疑。
中國網:人才科技周其他方面工作還有哪些可以提高的地方?
張鐘華院士:我覺得目前寧波對**產業是有需求的,也希望產業升級呀,現在老的產業做不下去了,新的產業坡度很高,很需要抓住人才的。但是要找到真正實用的人才,目前人才科技周的形式還是有局限的。我覺得還是要找一些比較知根知底的人才,或者通過院士等專業人士通過項目推薦的人才,這樣人才引進的成功率會大些,也比較有針對性。寧波的院士有102個,聯系面非常廣,寧波的企業完全可以充分發揮這一優勢,而不要光糾結于人才引進活動的形式。每個院士都忙得不得了,都是百忙中擠出的時間。作為人才引進活動不能光請院士來吃好住好供著,院士們不缺這個,而是希望找一些好的案例,只是開發好。院士也希望為國家真地做一些貢獻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