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國儀器儀表學術、產業大會成功召開
2012中國儀器儀表學術、產業大會成功召開
2012年11月26日,中國儀器儀表學會主辦的2012中國儀器儀表學術、產業大會(CIC)在友誼賓館召開。
本次CIC的大會主題為‘測控科技**智能裝備制造業’,就是抓住了未來設備的信息化和工業化‘兩化融合’時代脈搏,以期促進儀器儀表測控行業和裝備制造業的迅速和高效地融合,促進科研和生產制造業的融合。CIC‘促進學術與產業融合’的宗旨滿足了學術、產業界的實際需求,順應了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更新速度,符合當今時代的發展趨勢,該宗旨也正是CIC的核心價值所在。
出席CIC的嘉賓有: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金國藩、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莊松林,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鐘華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人懷、姚駿恩、俞夢孫,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薛一平,中國科協學會學術部副部長朱雪芬等,以及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的副理事長、理事,我國測量控制與儀器儀表領域學術界、產業界的專業精英500余人出席大會。
莊松林說到,“智能裝備是具有感知、決策、執行功能的各類制造裝備的統稱,是**裝備制造業的重點發展方向,是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的重要體現。大力培育和發展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對于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提升生產效率、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降低能源資源消耗,實現制造過程的智能化和綠色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儀器儀表學會把CIC定位為儀器儀表與測量控制行業內的品牌盛會,每兩年一次持續舉辦,既有大會報告,又有學術、產業界的交流互動論壇,形式新穎活躍。”
周濟首先提到,由于科技**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所以明確提出了“實施**驅動發展戰略”的科學發展國家戰略。我國的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要實現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根本的要依靠科技的力量,*關鍵的要提高自主**能力,要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盡快走上**驅動的軌道。
周濟報告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依靠技術**,實現由“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的歷史性跨域;二是“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是新的工業**的核心技術;三是儀器儀表的數字化智能化;四是以工程化產業化為主線,推進中國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
關于“儀器儀表的數字化智能化”,周濟說到,儀器儀表制造是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制造業發展的關鍵,也是制造業發展的難點,因而是制造業發展的重點。儀器科學與技術在信息化時代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儀器儀表是信息產業的源頭和總要組成部分,是制造業的基礎部件,在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過程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儀器儀表的水平決定了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的發展。因此,《智能制造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和《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都明確將智能傳感器與儀器儀表列為重點任務,作為我國**裝備和制造過程智能化的基礎。數字化智能化是儀器儀表產品**的主要途徑之一,儀器儀表數字化智能化是儀器儀表發展中不可逆轉的趨勢。
周濟還指出,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一定要完成工程化,并面向市場實現產業化,真正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才能叫做“科技**”。并且進行有組織**、集成**和協同**,*大限度解放和發展科學技術**生產力,特別是推進科學技術成果的工程化產業化。
在報告的*后,周濟提出了中國制造業同志們的一個共同奮斗目標:到2020年,中國機械產品**應用數控技術,總體升級為“數控一代”中國制造業基本普及數字化技術并在若干領域實現一定程度的智能化;到2030年,中國機械產品總體升級為“智能一代”,中國制造業在主要領域**推行智能制造模式,整體上走到世界前列,為中國的現代化做出戰略性、關鍵性、基礎性的貢獻。
超精密儀器源于超精密加工與裝備技術,是為了完成超精密測量計量測試使命而形成的**儀器技術,其精度水平比超精密裝備制造精度高1/3~1個數量級。超精密儀器技術是超精密裝備制造質量的控制手段,決定了**裝備的制造能力與水平,是**裝備制造的基礎,是**裝備技術發展的火車頭。超精密儀器業本身已經形成**裝備產業,是大國必爭的戰略**技術。在工業技術發達的國家,在先進裝備制造領域,儀器的投入占1/3;在**裝備制造領域,儀器的投入占1/2;在**和高可靠性裝備領域,儀器的投入大于1/2。
關于我國超精密儀器技術的現狀,譚久彬指出,國外**儀器對我國技術封鎖;國外二流儀器占領我國科技領域和產業界;大型精密儀器95%以上依賴進口;中國超精密裝備制造能力與水平受制于國外儀器;中國科學家是一支沒有自己裝備的學術隊伍;“用中國儀器裝備中國”成為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而對于我國超精密儀器產業化發展存在的問題,譚久彬認為,一是理念問題;二是企業自主**能力較低;企業承接新技術成果能力較低;產學研體系的構建非常困難;超精密儀器產業鏈尚未建起來,下游零部件小企業幾乎沒有。
*后,譚久彬介紹了所探索的適于國情的超精密儀器產業化模式及其科研成果。
CIC大會還邀請了天津大學邾繼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院長房建成做報告。
邾繼貴報告中介紹到,精密測量源于定量科學研究和工業制造互換性要求,是制造的“眼睛”,有效的測量手段和高質量的測量數據是制造的依據和保證。機械設計及制造技術的進步推動著測量技術發展,新產品、新工藝的發現,需要新型測量技術手段。
接觸式非現場、在線測量,單參數的非自動化測量、多參數的自動化集成測量,常規精度、高精度、常規尺度、極端尺度等是先進制造領域精密測量技術發展的特點。一般而言,從應用層面考慮,測量問題的研究重點表現在尺度空間、測量精度、測量效率、應用模式等幾個主要方面。
房建成介紹了我國航天器姿態控制磁懸浮慣性執行機構技術發展歷程,以及國內外發展現狀、近幾十年來主要研究內容等。
CIC下午會議安排了兩個分會場:學術、產業界對話會、青年科技論壇。學術、產業界對話會邀請了多位國內外知名企業的高管與儀器科學界的知名專家現場互動。青年科技論壇邀請了青年科學家做學術報告,進行學術交流。
此次大會成功的召開,這預示著我國在流量儀表、儀器儀表行業將會有一個更大的發展,向前邁進了一大步。